Issue #004 2019-06-24

本期导读:

  • 发现:iPadOS DB2 体验报告;
  • 应用更新:Chrome 、Office 新功能更新;
  • 应用推荐:使用 Coda 打通 AWS S3、云服务器管理流程;
  • 洞察:为什么 iOS 上的新应用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 业界:揭秘苹果应用审核团队;
  • 案例:将 iPad 带入音乐工作室;

应用·发现

iPadOS DB2 体验报告。上周,苹果发布了 iOS 13 的第二个开发测试版本,相较于第一个测试版本,DB2 又回到了利用描述文件更新系统的「传统」,如果你对 iOS 13 或者 iPadOS 感兴趣,可以通过这里下载描述文件更新最新系统,当然,测试版系统的稳定性无法保证,如果想要刷回到旧系统,一定要记得提前备份自己的数据。

按照苹果一贯的更新频率,未来 iOS 13 以及 iPadOS 大概会在两周左右更新一次,「iPad Power User」也将持续关注每一次更新带来的变化,尤其是 iPadOS 的更新,对于日常使用 iPad 以及 iPad Pro 的影响。

在 iPadOS DB2 里,首先的功能变化体现在「文件」应用里:

  • 修复了上一个版本里配置 SMB 的闪退;
  • 增加了对于APFS 格式 U 盘的支持;

其次,如果你订阅了某个应用,当你在主屏幕删除时会有一条额外的提醒,如下图所示,这对于那些经常忘记管理订阅周期的用户而言非常实用。

img

另外,iPadOS DB2 还有大量体验层面的更新,比如整个系统的流畅度大幅提升,尤其是过渡动画变得非常自然,这被称之为「玄学」的更新,却也让 iPadOS 具备了非常强的可用性。

最后提醒一点,如果你也已经加入到 iPadOS 的阵营,不要担心 Bug,出现问题了多一些耐心,或者重启一下设备即可,毕竟,这只是一个测试版本,不要太较真。

重要应用更新。Chrome 上周更新的版本里,增加了一个实用的功能:当用户在「无痕模式」打开网页时,所有的访问不会跳转到第三方应用里打开,这个功能对于保护用户隐私非常实用。

你可以在这里下载或更新 Chrome。

Office 三件套更新。文件管理增加了「移动功能」,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将某个 Office 文件移动到其他文件夹里。

与此同时,新增的「@」功能主要面向利用 Office 协作用户,这个功能集成到了批注里。

你可以通过这里(只提供了 Word)下载或更新 Office 应用。

2019 年度新应用盘点(1):Coda。最近适配 iPadOS 的新应用并不多,我也开始整理一些 2019 年开始使用的新应用,所谓的「新应用」,并非最新发布的应用,而是指没有入选《iPad Pro 优质应用 TOP100(2018)》的应用。

2019 年的第一个新应用就是 Coda。这是一个小众但却功能强大的应用,在我看来,其最强大的功能就是对于AWS S3 的完整支持。

S3 是亚马逊的一项对象储存服务,具体介绍在这里。目前我在 S3 里存储了图片和 Dailyio 旗下的邮件存档,因此我需要经常在 S3 上完成上传下载的工作。

早先,我使用 Safari 访问 S3 的网页版传输文件,但是如果我需要在修改某个文件,只能先将文件下载到本地,修改完成后再上传,整个过程非常繁琐。而利用 Coda,不仅可以快速上传文件,还可以通过「Edit In Coda」来快速完成文件编辑,下图是对于 Html 文件的实时修改。

img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某些云服务的对象存储兼容 S3,那么也可以通过 Coda 实现文件管理,我所了解到的,Coda 可以直接对接国内青云的对象存储服务,其功能基本和 S3 没有太大区别。

其次,Coda 也是一个可以管理云服务器以及 VPS 的利器。我之前主要使用 HyperApp 来管理自己的云服务器,但 HyperApp 对于 iPad 外置键盘并不友好,以至于很多操作非常不方便。

Coda 则完美支持了 iPad 外置键盘,同时还在应用底部提供了可以触摸的快捷键,这也大幅提升了在 iPad 上管理云服务器的效率,目前,我已经将 Coda 作为管理云服务器的唯一应用。

img

最后要提一点,那就是完整的 FTP 功能支持,这其实并不出彩,免费的 Documents 就可以建立 FTP 连接,但令我眼前一亮的是它的分栏功能,左边是本地文件,右侧是 FTP 或 S3 上的文件,这也利用了 iPad Pro 的屏幕优势,减少了文件管理过程来回跳转的步骤,对于习惯了桌面电脑两栏操作体验的用户而言,这个设计会非常容易上手。

img

你可以在 Coda 的官网进一步了解这款应用的功能。

洞察·流程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不再热衷于发现新应用了

最近看到 V2ex 上的一个帖子:大家会发觉自己用的新软件越来越少吗?

问题虽然归类于 macOS,但这个现象在 iOS 上也非常明显。不仅用户对于新应用的热情不高,更重要的是,iOS 上的惊艳应用也越来越少。

我不算特别关注新应用的用户,但仅以我每年对于应用使用情况的整理并参考 App Store 或者 Google Play 应用商店的年度统计来看,或许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略显残酷的现实:属于 iOS 或者移动应用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而当我试图探索其背后动因的时候,却也触及到了行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首先,第一代 iPhone 发布至今已经过去了 12 年,App Store 的出现也过去了 11 年,这十几年被称之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造就了一大批优质应用和明星公司。

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触控交互。从人机交互的逻辑来看,正是触控交互的普及,才逐步建立起一个围绕屏幕的全新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上,哪些厂商能够利用新交互逻辑重构自己的产品或者开发出更多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就有可能快速突围,成为用户心目中的「酷公司」。

这也是最近十几年移动互联网行业变化的缩影,我们所说的所谓炫酷的应用,不过是在触控交互上进行的体验创新,用户的本质需求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比如过往你在桌面电脑玩游戏,而利用触控交互带来的全新交互方式,在 iPad 上玩游戏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变化的是体验,不变的还是游戏需求。

遗憾的是,过去几年虽然 VR/AR、语音开始出现并流行起来,但始终无法成为主流交互模式,这也意味着,基于触控的交互还在「统治」目前的移动互联网。以历史为参考线,没有交互逻辑的创新,当下任何标榜炫酷的应用,在这些习惯触控交互的用户——也包括你和我——看来,已经很难唤起「Wow」的尖叫声了。

其次,站在用户需求的角度去看,无论是桌面应用还是移动应用,无外乎有两个层面的功能:

  • 工具层面
  • 内容层面

工具层面的需求,既包含了类似「传真机效应」的社交媒体/应用,也有众多地区性的工具应用。比如在中国,微信就是一个你无法摆脱的工具,当你的家人、朋友、同事都在使用微信时,你很难再去拥抱另一个新的、炫酷的社交应用,类似的情况,海外的 Facebook 也是典型的代表。

另外,工具需求的迁移成本,还体现对于用户习惯、数据的迁移过程里。以笔记工具为例,从 Evernote 到 Onenote 的迁移不仅是工具的变化,其中也夹杂了用户对于产品逻辑的认知以及大量数据迁移等复杂的过程,用户的习惯越根深蒂固,其迁移的成本也越高。

如果说工具层面的需求限制了用户再去发现新应用、尝试新应用的激情,那么内容层面的需求,则是大公司对于用户的锁定。

如果你是一个习惯国内应用的用户,所谓的内容消费,离不开腾讯(网易)的音乐、爱奇艺(腾讯)的影视剧、今日头条(网易)的新闻、抖音(快手)的短视频。而一个典型的海外用户,其基本的内容消费也会集中在 Spotify 的音乐、Netflix 的影视剧、Youtube 的视频、Kindle 的图书以及 Google 新闻里。

随着国内版权意识的加强以及全球版权费用的上升,内容层面的应用已经变为巨头的战场,从音乐、影视、图书到游戏,内容消费集中化的趋势还将持续下去,用户在内容层面的应用选择也将越来越少。

第三,作为系统提供商的平台方,正在「摧毁」部分第三方应用。以 iOS 为例,每一年 WWDC 展示新 iOS 特性后,总有诸如「iOS xx 发布,你可以丢掉 xx 个第三方应用」的标题出现在网络上,这些标题所揭示的,正是操作系统不断集成第三方应用功能后,对于应用开发者造成的巨大威胁。

坦率来说,一个什么都不做的系统(参考过往的 Android)与一个什么都做的系统(参考国内各种魔改的 Android)都不是理想状态,但在做什么与不做什么之间,强势的系统提供商与弱势第三方开发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也因此,类似这样的冲突还将持续。

比如在 iPadOS(iOS 13)中,苹果进一步强化了备忘录的功能,并重新设计了提醒事项的产品体验,而基于快捷指令与 Siri 之间的协作,无论是备忘录还是提醒事项,其未来会成为 iPadOS 里最具集成效应或自动化效应的工具,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开发者还有什么激情去开发类似的应用?或者,换一个角度来看,普通用户有什么动力去下载类似的第三方应用?更何况,买断或订阅这些应用大多价格不菲,假如没有用户愿意付费,开发者的动力又从哪里来?

最后做个小结。在交互逻辑缺乏创新的行业背景下,新应用可以带来的提升也是非常有限的,而在过去十年,从工具到内容,用户需求已经被超级 App、使用习惯以及巨头所绑定,作为系统提供商的平台,不管是苹果还是 Google 以及国内一大批安卓厂商,还在进一步压缩应用创新的可能性,这些彼此相关联的因素,共同造就了当下这个现实。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点击订阅,即刻发掘 iPad 生产力的所有可能性!
订阅

业界•苹果

新闻:苹果现在是全球游戏收入第四大公司

根据 Newzoo 公布的全球游戏市场报告,目前全球游戏收入最多的五家公司分别是腾讯、索尼、微软、苹果、暴雪。

与其他几家公司的商业模式不同,苹果既没有游戏硬件也没有开放游戏,而是利用 AppStore 的游戏收入分成。

根据报告,全球 35 家游戏公司在 2018 年的总营收为 1140 亿美元,比 2017 年 1002 亿增加了 100 多亿。这 35 家游戏公司占有全球游戏市场营收的 82%,而前 5 家公司就拿走了其中 43% 的营收。

img

移动游戏的收入占比已经到达 45%,未来超过 PC 游戏也是早晚的事情,今年秋天,苹果也将正式推动 App Store里的游戏订阅体系,这么大的市场规模,之后的竞争也将愈发激烈。

深度:CBNC 报道了 App Store 审核团队的工作状况

关于苹果 App Store 的应用审核,不久前 Bloomberg 有一篇独家报道,长期关注苹果公司的 Marc Gruman 采访了苹果此前负责 AppStore 的离职员工 Phillip Shoemaker,他在 2009 到 2016 年负责第三方应用审核工作。

CNBC 的这篇新文章则提供了一些新的进展。

其一,团队规模。苹果整个审核团队的规模在 300 人 左右,总部位于加州的桑尼维尔。近期,苹果在中国上海、爱尔兰的科克开设了全新的应用审核办公室,并做了大量招聘。

其二,工作流程。根据 CNBC 的截图,每位审核人员每天需要应对 50 到 100 个应用审核,审核员的工作都会被软件自动记录,这些员工的业绩会参考他们审核决定是否被推翻或者应用的质量到底如何。

其三,架构。应用审核由苹果全球营销高级副总裁 Phil Schiller 总体负责,与客服体系类似,当应用开发者不满审核决定从而「上诉」时,苹果也有一个专门的小组来处理这些问题,该小组由相对资深的应用审核元员组成,他们也有权推翻之前的审核决定。

观点:苹果产品策略变化

来自苹果分析师Neil Cybart的一篇分析,简言之,过去苹果各个产品线之间更像是「相互协作」,而如今,随着 WatchOS 升级、iPadOS 的出现以及 Mac Pro 硬件的更新,整个苹果的产品策略开始变得相互独立,下面两张图就是鲜明的对比。

img img

案例:将「SideCar」带入音乐录音室

这篇微博文章介绍了利用苹果最新推出的「Sidecar」,将 MacBook 与 iPad 协同工作,优化录音工作流程,主要提到了两个方面。

第一,苹果目前的「Sidecar」功能完全可以用在录音室,虽然还不支持触控,但 Apple Pencil 更能完成一些精细化的操作。

第二,作者展示了一个有趣的场景:录音室可以摆脱录音控制室和录音收音室之间的那堵墙,从而自己给自己录歌。

试读已结束,点击订阅,即刻发掘 iPad 生产力的所有可能性!
订阅
感谢您的订阅,如有疑问,欢迎写邮件给我:zhaosaipo@gmail.com 

点击这里退订

Email Marketing Powered by Mailchimp